过去几个星期内,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微软和全球最知名的网络公司Google一直在激烈地竞争中。上个月,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正式推出了全新搜索引擎Bing;几乎在同一天,Google也打出了一张王牌——基于云技术的合作系统Wave。十天后,Google再次发布了 GoogleAppsSynch向微软施压,该程序可以令Google的网络邮箱同日历和与微软邮件服务器交互的联络工具同步。
Google同微软在IT领域内的一系列产品方面展开了竞争,引发Google同微软之战的主要原因是Google认为公司等团体将逐渐脱离传统的PC机和服务器而转向云计算环境。
但Quocirca研究总监CliveLongbottom表示这场竞争战才刚刚开始,他说“对于一个IT部门来说,下定决心把所有任务都转移到云平台上或许是个勇敢之举或者是愚蠢的决定。”
Google试图渗透到企业市场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大的公司一般比较保守,他们需要确保Google能够保证将储运损耗限制在一定限度内,比如 5月9日就在Google搜索,Gmail和Google文档系统方面发生了问题。Datamonitor高级分析师VukTrifkovic认为,“同首席信息官员讨论使用测试阶段的程序确实有一些难度,或许他们只是不愿意使用新的订阅模式。”Longbottom也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微软是负有义务的,而这不能轻言不顾。”
微软现在正使用新的工作平台作为云计算模型的基础。DubbedAzure系统可以使所有用户结合使用预置的软件和网络应用程序,从而最大限度降低网络储运损耗。Longbottom表示,“Azure系统一旦发展成熟,微软就可以放言其Office程序已经实现了本地传送,而这恰恰是Google无法比拟的。当Azure达到了微软认为可以发布的程度时,真正的竞争之战就要打响了,虽然使用Azure给人的感觉是还在等Godot,但人们也会趋之若鹜。”
另外一个决定微软受欢迎程度的重要因素是其畅通的销售渠道,通过转卖和软件开发商,以及同IT经理们健全的人际关系网络。Google则需要仰赖吸引消费者的眼球。Longbottom认为,“Google应用程序或许能成为微软构建渠道的一个
平台,但是需要花费时间,同时也不会成为微软主要特色所在。另外,如果采取广告为主的商业运作模式,该市场中已经充斥了许多媒体公司,这样在同样缺乏广告宣传的情况下,客户是否会选择将资金注入Google这样以广告为主的公司就不确定了。”
Google和微软的竞争策略
电子邮件(Email)——IT经理们可以使用GoogleAppsSync切断交互,同时用户也可以使用熟悉的Outlook登陆Gmail。Google Google AppsPremier软件包中就含有Apps Sync,每位用户每年花费为33英镑。
合作——GoogleWave作为在线合作和信息平台目前仅用于开发者,但是一旦开发完全后将会推向市场,成为IT部门的主要工具。Google设计 Wave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以下问题:“如果今天发明电子邮件,将会是什么样子?”Wave可称为微软SharePoint软件的竞争者,特别是整合 Google其他办公程序和Gmail之后。
移动通信——Google也开始在智能手机市场同微软齐头并进,推出了Android平台来对抗Windows移动设备。GoogleTalk作为公司实时通信和基于IP网络程序的语音程序恰好同微软的办公通信程序 OfficeCommunicationsServer平台存在竞争。
网络搜索——Google去年九月推出的Chrome提供了自有的浏览器,同公司在线程序兼容。微软的浏览器InternetExplorer已经面临来自Mozilla"sFirefox的激烈竞争,同时本月早些时候Google又推出了专门面向Mac和Linux系统的Chrome版本。
办公程序——Google程序提供了免费的在线文字处理,电子文档和展示工具,用户可以在网络中存储文件。虽然微软也有类似的在线产品OfficeLive,但是其PC机产品套装仍然是公司市场主打产品。
本文由上海网站建设公司首选品牌引航博景(https://www.joyweb.cn)原创编辑,转发请注明来源及版权归属。
原文分享地址:
http://www.joyweb.net.cn/news.asp?id=225
□ 云计算技术或可让中小企业网站真正互联互通
□ 站长要找准方向才能走出网站建设与优化困境
□ 微软将黑屏警示盗版用户,每小时黑屏1次
□ 2009全球10大互联网资产排行榜新鲜出炉
□ 发现真善美,行走网站建设与优化成功捷径
□ 公司转型营销方式需从重视网站制作开始
□ 入驻深圳,大众点评网能否再造昔日辉煌
□ 微软eBay联合推出Daily Deals
□ 原创内容持续更新是提升网站权重的关键
□ IP地址明年耗尽,向IPv6过渡
|